close

單車? 腳踏車? 自行車? 自由車? 隨便~你開心就好~

腳踏車

最近天氣又回暖了~

看來又要再度掀起一波單車熱了

在選車的朋友~一定會問:ㄚ我該騎多大的車????

相信網路上應該有很多熱心的朋友,

已經把相關資料整理過了

這邊當然也照本宣科的跟大家再介紹一次

但是小弟玩車十幾年~

當然有些我自己的看法像大家分享~

首先~挑車子當然要挑適合自己騎的

腳踏車這麼多尺寸~到底要怎麼看??

腳踏車

首先~主要尺寸大概這幾個知道就可以了

OK~上面已經很清楚的寫明各段尺寸的名稱

再附上下面這張表格,

各位就可以很容易的判斷該買多大的車了~

表格

蛤~??就這樣~搞屁啊!!

當然不是~

這些只是非常理想化的量測方式

女人男人黑人白人大人小人

人人手腳長短都不同,腳踏車也不是只有車架而已

我想還是利用條列式的說明比較恰當:


上管長:

就是照片中的紫線,影響的是騎乘角度

因為上管越長,身體就越前傾,當然就會越累,

但是風阻也越小(因為身體正向截面變小了),

也會因為上管過長,造成車手起身抽車的動作受限,

這不位的尺寸~在這幾年其定義變的比較混亂~

在大概10年前,車架仍然維持所謂的"鑽石型"車架設計

腳踏車

也就是上管為水平的,車架幾乎是由兩個正三角形組成

自從捷安特的車子騎出環法冠軍之後,其壓縮形車架大大出名

腳踏車

也就是上管傾斜,此設計可以節省材料,

同時也增強管材的強度

集輕量及強度於一身,當然各車廠也都注意到了....

而由於壓縮車架上管傾斜的關係~

各廠牌傾斜角度不同

尺寸標駐方式也各有出入,有的是規範直線水平距離,

也有人規範為上管長度,

所以上管長算是"被動"的尺寸,

而這部分也可以利用龍頭長度作調整~



車頭碗&頭管長: 

車頭碗就是前叉插進去可使前叉轉動的那個部位,

分為無牙式頭碗以及有牙式頭碗,

是根據前叉上管外是否有鉸牙來定義

現代大多數皆為無牙式頭碗

管

有牙式頭碗  前叉上管外部有鉸牙,與龍頭碗本身的互鎖做為固定方式

頭管

頭管

牙式頭碗,前叉上管完全光滑,
利用蝴蝶片打入前叉上管或是放入破緊環的方式固定前叉


現今沒有玩鋼管車的可能就比較不容易見到有牙式,

因為那是屬於舊式的設計,

也比較容易因為金屬氧化出現牙磨損的現象。

頭管長是隨車架尺寸而變,

當C-C越長,車架三角就會拉高,

頭管就會越長,當然強度會有影響,

外型也比較不"殺",

有人會使用較小車架,

利用拉高前叉上管的方式以符合自己的尺寸,

但是這樣會更危險~

因為前叉上管強度絕對沒有車架頭管來的好            
 


               
頭管角度:

頭管角度也是各家車廠的特色之一,以colnago(可樂果)為例,

該廠所生產的車子,向來以幾何角度出名,水平車架搭配直前叉

還有較大的頭管角度

腳踏車

頭管角度較大,對於山路或是市區靈活性都有幫助,

對有經驗的車手來說,

此種設計利於山道中的操控~尤其是下坡時候

也因為角度大造成前輪抽車受力的分量較大,

因此可以增加抽車的效率

腳踏車

而計時車不論頭管或是坐管都較為傾斜,

是因為這樣的設計,

較容易使車手維持低姿態踩踏加速

但是車頭懸這麼長,坐管這麼斜

其實會影響操控性

就像哈雷機車一樣~超長的前叉~但是靈活性很差 

                
坐管高度: 

應該不難注意到,自行車比賽中所看到的腳踏車,

其坐管高度都很高~為什麼??               
                 
因為較高的坐管高度,可以使大腿在踩踏下死點時完全伸展

一來是因為種踩踏方式能完全將力量作用於踏板上,
                
二來是因為有助於肌肉舒展,因為運動會產生乳酸累積在肌肉中,

而乳酸是一種毒素,是造成肌肉鬆痛疲勞的原因之一,

肌肉拉伸有助於乳酸的排除,因此正確的坐管高度,

是在踩踏下死點時,使膝蓋些微彎曲為最理想

腳踏車
比較簡易的方式也介紹一下~

站在車旁邊,坐墊上表面在大約為腰際的位置


座管角度: 

跟頭管角度類似,是指C-T管與地面的夾角,

這部位的角度變化從計時車可以比較明顯看出,

腳踏車
手腳都盡量縮緊,減少迎風面

腳踏車
屁股重心後移,造成身體較"趴"

因為計時賽比較講究風阻,也比較需要直線加速能力

因此其座管角度會較小,

使的車手重心後移,使腿部較有伸展空間,             

自然造成身體壓低,使手腳靠近,迎風面積減小,

大腿出力也比較能夠順暢的導引到踏板上,

既然有這麼好的踩踏效率,為何不買計時車就好呢?

就像之前說的~這樣的設計對操控來說是弊

你有看過哈雷機車輕鬆愜意的穿梭在車陣之中嗎??

而且由於身體彎曲~

會對腹部造成很大的壓迫感,影響吸氣

因此若看上計時車的帥氣~最好先考量一下實用性~



龍頭&手把: 

個人認為~這是車上非常重要的兩項零件,

可能看起來不起眼~小小一支~存在感頗低
                    
很多時候車架尺寸選對了~大盤齒腿長度也對了

可是坐上去姿勢就是不對.....告訴您~

請調調你的手把~再不行,換支短的龍頭試看看!

龍頭的挑選~大致上是以手肘頂住座墊前端,

手掌伸平,能碰到龍頭為較適當的距離~

再根據個人習慣微調

東方人體型多半手臂較短,因此即使C-T選對了~

手臂仍然不夠長,造成騎車的時候腰太彎,

整個人向趴在車上一樣騎車~

這種情況下,以公路車彎把為例,

以騎乘姿勢面對車頭,將手把往上轉一點,

使的您的煞變把向上翹一點,更接近您身體,

彎把
手把下彎,勢必造成身體前傾

彎把
可以把手把上轉,但同時須配合調整煞變把的位置


再不行的話~可能花點小錢,換一支較短的龍頭,

將握端跟您身體拉的更近~所以建議公路車新手,

手把龍頭坐管之類的配件....暫時有的用就好~



把手:

(登山車平把) 通常店家賣的登山車手把都很長,

很多人買回來就直接這樣用了~

其實這種平把是可以裁切的,

大概裁切到與肩膀等寬即可,不然騎車手臂會往外開

脖子會自然而然的縮起來,背部會變成駝背,

脖子肩膀背部都會很吃力



座墊:

現在的單車坐墊,前端通常做的比較狹長,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樣的坐墊,

坐久了屁股前面的骨頭會很痛

但是換個大大的軟坐墊又很醜...有失愛車的身分!

現在坐墊也有很多變化~

還有中間挖個洞的,號稱可以減壓~

不過實際上,中間挖個洞~代表跟屁股的接觸面積減小,

反而對重要部位的壓力更大,

所以還是實際坐坐看比較正確

但是還是必須強調,

坐墊是拿來"靠"的,不是用"坐"的,

大多數人可能不太習慣這種方式~

所以還是提供個小方法~

座墊可以調整角度,將座墊向前傾斜一點點

讓屁股兩塊肉與坐墊接觸,而非兩塊肉前面的骨頭

中間狹長的地方自然就可減少跟重要部位的接觸 



輪胎:        

輪胎可以說是登山車與公路車最明顯的差異,

其實登山車也是可以換細胎,

騎乘效果跟公路車其實滿接近的

但是細胎通常是光頭的~下雨天實在是滑滑滑~

原廠登山車胎大多為26"X1.95顆粒胎

輪胎
顆粒胎可能給人抓地力很強的感覺,其實他的觸地面積很小,
平路上的表現不見得比光頭胎好,顆粒的好處是在崎嶇或是泥濘鬆軟路面,
顆粒可以抓住這種不平整的路面,使輪胎能確實傳動
                        
                
建議想改胎的朋友,改為26"X1.5有胎紋的即可,
輪胎
26" x 1.5的登山車用公路胎,建議最好找有胎紋的~
至少對於濕滑地面的排水性有一些幫助


一來內胎與1.95的通用(註一),二來輪胎接觸面積比較大,

相較顆粒胎耗能少很多,安全性較公路車細胎高很多



胎壓:        

打的飽,輪胎接觸面積較小,騎的較快...沒錯!

但是也會變的很滑,所以想這樣玩的人~

要先知道會有多"滑"

還有你的屁股有多硬



變速:        

腳踏車這麼多段變速~

我到底該買幾段的?又該放哪一段才省力呢??

告訴您~無解!!登山車27段或30段其實差異都很小,

公路車也一樣,9速10速11速其實差別也不大~

但是價錢差很大

變速!大齒帶小齒,小齒帶大齒,省時費力省力費時的問題~

這就是所謂的"配速"~其實這是滿複雜的一件事情,

你說什麼坡度前面該用幾盤後面要用幾齒??沒有絕對答案

這純粹是迴轉數以及出力方式的問題,

可能有人常聽到"練車"這兩個字~

一定會想說"車要練什麼"?ㄚ不就是練體力嗎??

其實練車有很多東西
                
之後會再計畫一篇關於迴轉數以及傳動配速的文章~

不過簡單講~就是調整到您覺得最順的檔位,順順騎就好~

相信多騎幾次~多試幾次變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搭配



廢話這麼多~可能有人會覺得~ㄚ不是有什麼公式可以算嗎?

是的,"胯下長度X0.65"即為C-C的大概尺寸,

但是就像之前說的

每個人手腳長短都不同,對單車的用法也不同,

因此在這邊建議想買車的各位~

挑選一台稍小一點的車子~再根據實際騎乘的感覺~

調整座管龍頭,一來車子小鋼性較佳,

二來也比較輕便,看起來也不會像是"小人玩大車"


不過~講這麼多~

我還是要說一句常說的,也是我最喜歡講的

腳踏車怎麼玩??

你喜歡就好~&多練車  

等你練出鐵砂掌&石頭屁,以上說的這些都不再是問題了...

腳踏車

註一: 登山車內胎的容許度大約為+/-0.3,舉例來說
         一般看到的登山車外胎為26" x 1.95,內胎為26" x 1.7

+/-0.3代表內胎可以裝在26"x2.1~26"x1,4左右的外胎裡
一般登山車用的公路胎好像有做到26"x1.0,如此一來就必須換內胎
而且這麼細的胎安全性較差,煞車會有明顯的無力感, 所以建議一般人改到1.5即可,便宜安全又有效!

===============================================================

網路爬文看到的介紹,對初學者算是蠻有用的參考,或許有機會就來找台公路車給冠均

原文轉自:http://www.wretch.cc/blog/mavrick/215615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百合 的頭像
    百合

    陽光百合的家=露營快樂的人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