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家養幼犬,千萬不可疏忽以下各點:


幼犬所用的器皿、毛巾、用具等等,必須洗乾淨,保持衛生,可減少染病的機會。


小心察看狗兒的糞便,看看有無寄生蟲、或其他不正常的地方,例如有沒有出血、腹瀉〈排稀便〉等。幼犬排水便大便有血,不能等閒視之,乃危險的病象徵之一,必須立即延醫診治。


即使是吃母乳的幼犬,到三週大時,便應開始用人工餵飼,讓幼犬慢慢習慣,將來到四十五天戒除母乳時,便能很快適應狗糧和羊肉〈剁碎〉等食物。


雖然有些強健的幼犬到四週大時已可斷母乳,但最好還是到六週大時才戒奶。


縱使我們用肉眼看不見幼犬糞便中有寄生蟲,但最好在幼犬斷乳時,把牠的糞便樣本拿給獸醫化驗,以策安全。


切勿胡亂用驅蟲藥替幼犬驅蟲,除非我們很清楚是什麼種類的體內寄生蟲。


小心幼犬頭頂柔軟而有彈性的部位,切勿打傷。


幼犬約三個月大時,我們可用紙張來訓練牠在指定的地點排泄,要遠離牠的睡處。但不要期望過高,必須有耐性。通常牠至六個月大時,便應習慣在指定地點排泄了。


不要替剛出生不久的幼犬濕洗,直至四個月大六個月大〈視其體格強健的程度〉時才可濕洗,以免著涼而患染肺炎;可用乾洗法〈噴狗隻專用的乾洗劑或護髮素一千倍液〉;過於骯髒者可用一種有泡的乾洗噴劑;梳理後再灑爽毛粉或嬰兒爽身粉。濕洗時天氣要溫暖和晴朗,並要用毛巾抹乾和用吹風機吹乾。


一般保健摘要

1.寄生蟲

幼犬可以在出生時從母犬處感染寄生蟲,而在寄生蟲如鉤蟲和蛔蟲生長初期把牠們殺掉是最重要的.理想地,治療應該從二至四個星期開始然後每兩個星期一次直至十二個星期大,然後便可以每三個月針對所有寄生蟲一次.最佳的備忘方法是記著每三月為一個季節,就是說每三個月便要驅蟲一次.若家中育有幼子女的話,定期驅蟲就變得更重要.若小童撫拍染有寄生蟲的寵物後,即把手放進口內,這樣就很容易感染到寄生蟲.

必定要使用獸醫建議的藥物及確保配合犬隻的體重而使用適當份量.


2.心絲蟲病

經由蚊子而傳播於犬隻之間,心絲蟲病在臺灣極為普遍.要預防心絲蟲病可以從犬隻四至六個月大時開始服用心絲蟲預防藥,可選擇每日服食或每月服食之其中種藥丸.(若犬隻超過月大,在開始服食心絲蟲藥之前必須先行驗血以確定尚未受到感染).


3.預防注射

為確保你的幼犬之健康,預防所有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嚴重疾病是非常重要的.最理想的做法是在幼犬六至八個星期大開始接受預防注射,第一次注射是預防犬瘟(Distemper)及小病毒腸炎(Parvovirus);十二至十四星期大接受第二次預防注射,針對犬瘟熱病床(Distemper),肝炎(Hepatitis),小病毒腸炎(Parvovirus),細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流行性感冒(Parainfluenza);十六至十八個星期大接受第三次預防注射,(重覆第二次預防針).經過三次預防注射後便需要每年一次接受加強針注射.所有犬隻必須在五至六個月大接受狂犬病(Rabies)預防針.然後每三年須接受加強針注射.


4.控制跳蚤(Flea)壁蝨(Tick)的滋生

這是個非常廣泛的題目,詳細資料可參閱有關之個別網上題目,以下只是提出一些重點:

控制跳蚤的滋生必定要同時包括幼犬本身及牠的居所(如床舖及地板等),若只顧治理幼犬而忽略其他,效果必然極微.

絛蟲(Tapeworm)是經由跳蚤傳播的,因此沒有跳蚤即是沒有絛蟲.

壁蝨傳播一種極危險的血液寄生蟲名叫焦蟲(Babesia),會破壞狗隻的血液系統,令血小板急劇下降,它能令犬病危甚至死亡(也會讓您的荷包大失血).因此若你在住所範圍發現有壁蝨,你必須每天檢查你的犬隻身上否有壁蝨,若發現有就應馬上把壁蝨除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